蘇聯解體之後,東歐與西歐沒那麼界限分明,很多東歐國民都循合法或非法途徑移居西歐,假結婚變得普遍。獲得2008法國Cannes電影節最佳劇本獎的比利時電影《羅娜的沉默》(Le Silence de Lorna,香港夏日電影節節目),便以此為題材。華語影視作品也曾有過相同題材,例如張艾嘉與李安編劇、改編自嚴歌苓同名小說的《少女小魚》,便是其中出色一部。
此部比利時(包含法國資金)電影由兩兄弟Jean-Pierre Dardenne與Luc Dardenne編劇、導演,講比利時一位阿爾巴尼亞女子在洗衣店辛勞工作,她拿出血汗錢來,資助一位道友戒毒,與他「假結婚」來取得居留權。如此「假結婚」可說相當戲劇性和新鮮。社會題材電影加入戲劇性無可厚非,因為內容枯燥無味的話,便不會吸引觀眾。至於張艾嘉導演的《少女小魚》裡的「假結婚」,亦一樣戲劇性:中國大陸二十四歲女郎(劉若英飾演)在紐約當製衣廠黑工,欲取得「綠卡」居留權,便與六十歲意大利裔假結婚,而他是位馬克斯信徒。
上述兩個安排皆不落俗套,然而戲劇性成份未免比較高,不易讓觀眾入信,幸好兩片導演都處理適當,能把戲劇性場面化為如日常生活般的實在,勉強有說服力,可令觀眾對情節減少抗拒。《羅娜的沉默》劇情轉捩點是,洗衣店女工取得比利時身份證之後,要與道友離婚,而同時候,她的偏門朋友(假結婚集團)卻為了幫她賺筆大錢,安排她第二次「假結婚」,輪到她協助俄羅斯黑幫大佬在比利時居留。
計劃開始進行時候,她內心卻逐漸遲疑,對第二次「假結婚」很厭倦,她為了抗拒朋友替她安排未來的生活,便起來行動、自己作主。此弱勢女子突然之間主動與她討厭的道友親熱,要與他造愛,希望懷有道友前夫的骨肉,藉此來反抗她要第二次假結婚的命運。那時候,她試探俄羅斯黑幫大佬,問他如果她懷孕,會否接受她?另一方面,她作兩手準備,秘密見醫生,安排墮胎。張艾嘉的《少女小魚》亦在關鍵時刻出現轉折:女主角小魚與她六十歲的意大利裔假丈夫相處得很好,先有感情,後有愛情,反而與同自中國來的舊愛人反目。兩部作品的女主角,其性格、思想皆有新發展,經歷過「假結婚」後,都有新決定和行動。
《羅娜的沉默》裡,醫生說檢查不出女郎有懷孕,但她卻堅信自己有孕,弄出懷孕疑雲來。她為了保護「腹中塊肉」,並逃避第二次假結婚,於是她便獨自逃亡。過程中,她一直自言自語,與腹中她所想象的骨肉說話。這個懷孕疑雲,耐人尋味,表現出她對道友前夫似有似無的感情,(此與少女小魚對六十歲的意大利裔假丈夫發生感情異曲同工),另方面,懷孕疑雲亦表現出該阿爾巴尼亞女子的不明朗結局。大概此片比利時和法國投資者的立場也是如此曖昧,他們否定「假結婚、辦居留」這樣的不法勾當,但卻不斬釘切鐵明示。
《羅娜的沉默》沒有評論「假結婚、辦居留」這樣的社會事件,只從人性角度來演繹一個黑暗故事(女郎與道友假丈夫難以相處),而該個女子欲抗拒殘酷現實和命運,便只能逃亡,從此自言自語活在自己囚牢般的世界。這個比利時劇本淡化法律與人性的衝突,獲得法國Cannes電影節最佳劇本獎,完全可以理解。總體而言,影片拍得平實,卻欠缺點趣味,屬於電影節作品與商業電影兩者中間的邊緣作品。(完)
#####
作者發表於各大報刊雜誌的文字,現經由作者整理重刊,公開閱讀。
[ #2009電影 ]